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赤点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的基因组选择评估
王卓标 方铭 郑乐云 葛辉 陈欣欣 罗辉玉 王志勇
渔业研究    2022, 44 (3): 205-212.   DOI: 10.14012/j.cnki.fjsc.2022.03.001
摘要228)      PDF (1045KB)(360)    收藏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多年来其苗种生产深受神经坏死病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人工养殖业的发展。本研究采集230尾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易感(染病死亡)和230尾抗性(最终健康存活)赤点石斑鱼苗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分析获得5 412 68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的基因型,并以之对抗病性状进行了遗传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研究,获得的估计遗传力均值为0.566 2,预测基因组估计育种值(GEBV)均值为0.154 3。随机选择不同数量标记对基因组选择准确性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5 000个(5 k)标记进行赤点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性状遗传评估就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为开展赤点石斑鱼抗神经坏死病基因组选择育种实践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膨腹海马温度耐受性及不同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罗辉玉 祁剑飞 郑乐云 吴水清 林金波 陈欣欣 黄枫淇 王庆
渔业研究    2021, 43 (5): 480-486.   DOI: 10.14012/j.cnki.fisc.2021.05.005
摘要810)      PDF (1758KB)(395)    收藏
为探讨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的温度耐受力,设置初始水温为16℃、以1℃/d 的速度升温或降温实验分别胁迫三种不同大小规格的膨腹海马,进行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比较。结果表明:小规格、中规格、大规格膨腹海马的半致死高温分别为26.2℃、26.7℃、28.2℃,半致死低温分别为4.9℃、3.9℃、3.1℃;极限最高温分别为26.9℃、27.2℃、28.7℃,极限最低温为3.2℃、2.8℃、2.0℃;耐温幅度分别为23.7℃、24.4℃、26.7℃。设置10℃、13℃、16℃、19℃、22℃共5个温度梯度,对膨腹海马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16℃组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分别为72.22%和1.84%,显著高于10℃组、13℃组和22℃组;19℃组的特定生长率与16℃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存活率仅为63.33%,综合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2项指标,得出膨腹海马的最适养殖温度为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 ♀)与云纹石斑鱼(E. moara ♂)杂交子一代染色体核型分析
葛晓玉 吴水清 陈仕玺 孙超 蔡雅博 郑乐云
渔业研究    2021, 43 (3): 231-238.   DOI: 10.14012/j.cnki.fjsc.2021.03.001
摘要183)      PDF (2746KB)(267)    收藏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 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可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一代,俗称红云石斑鱼(红云斑)。本文通过活体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溶液,采用头肾细胞直接制片法,研究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红云石斑鱼染色体数目为48(即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各1对,2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20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染色体臂数(NF)为56,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2m+2sm+4st+40t,NF=56。本研究为红云石斑鱼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变异,以及杂交后代种质鉴定、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纯化分析及检测方法建立
葛辉 吴丽云 周宸 黄种持 吴建绍 郑乐云 林琪 杨求华 吴水清 王艺磊 林克冰
   2019, 41 (2): 96-105.  
摘要193)      PDF (3928KB)(560)    收藏
根据GenBank中已有的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NNV) RNA2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福建厦门具有典型NNV发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中克隆了RNA2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MF510920,命名为XMNNV。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XMNNV与RGNNV聚类在一起,与SJNNV、BFNNV和TPNNV等其他鱼类神经坏死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说明本研究分离得到的XMNNV属于RGNNV基因型。通过超速离心方法对病毒进行提纯,得到了纯化的NNV病毒。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毒粒子直径20 ~25 nm,结构为正二十面体,与已经报道的NNV结构一致。通过对XMNNV与其它RGNNV RNA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在保守区设计引物,运用R T - P C R方法建立了 RGNNV的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达67 copies/uL 。纯化的病毒对E11 (条纹月鳢细胞系)和大黄鱼肌肉细胞 进行感染,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感染这两种鱼类细胞。E11细胞被感染病毒后,细胞出现空泡化,并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死亡;大黄鱼肌肉细胞感染后,细胞变圆,慢慢从培养皿壁脱落,最终解体死亡。另外,对感染后细胞进行P C R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进一步确定了分离的NNV具有感染这两种细胞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电镜观察和PCR检测两种方法确定了患病石斑鱼携带NNV,通过对两种鱼类细胞的感染实验,确定了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感染能力。综上,本研究为石斑鱼NNV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对石斑鱼NNV疾病的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闽南地区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 神经坏死病毒的基因型与分子进化研究
朱志煌 林克冰 周宸 吴建绍 葛辉 郑乐云 黄种持
   2017, 39 (6): 429-436.  
摘要122)      PDF (3153KB)(751)    收藏
本研究以闽南地区具有典型神经坏死病症状的斜带石斑鱼为材料,采用RT-PCR法对其进行病毒检测,对检测到的阳性序列进行双向测序和构建系统发育树,对病毒颗粒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分子进化模型分析病毒衣壳蛋白基因所受的选择压力。结果显示,采集到的6个石斑鱼样品均呈NNV 阳性,系统树分析发现6个样品的PCR扩增片段均为RGNNV基因型序列,表明闽南地区感染石斑鱼的神经坏死病毒主要为RGNNV基因型病毒;通过PEG法对病毒进行分离提純,获得直径为25~28 nm、呈二十面立体对称结构的无囊膜病毒 颗粒;分子进化分析显示NNV外壳蛋白基因经历了纯化选择,表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没有 出现遗传变异并以相对恒定保守的速率进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葛辉 林克冰 周宸 吴建绍 朱志煌 陆振 郑乐云 吴水清 林琪 黄种持
   2017, 39 (5): 379-385.  
摘要120)      PDF (1504KB)(563)    收藏
采用相对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以β-肌动蛋白(β-actin)的表达量作为内参,对健康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不同组织(头肾、心脏、肝脏、脾脏、鳃、肌肉、鳍、眼、肠道)中的10种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MHCIIa、TCR-β、CD8a、MHCIa、ISP16、Mx、TNFR14、HSP90的mRNA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种免疫相关基因在斜带石斑鱼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体液免疫相关基因[免疫球蛋白(IgM)、CD4和MHCIIa]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部位的表达量相对较少。细胞免疫相关基因(TCR-β、CD8a和MHCIa)也是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眼、肌肉、肝和肠的部位表达量相对较少。ISP16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中的表达量较低。Mx在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肌肉和肠的表达量较低。TNFR14在眼的表达量较高,在肠的表达量较低。HSP90在鳃和肝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在心和肌肉的表达量较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宏基因组比较分析石斑鱼育苗两种模式水体中的菌群多样性和分布特点
孙敏秋 林克冰 葛辉 黄种持 郑乐云 周宸
   2016, 38 (3): 181-191.  
摘要123)      PDF (2819KB)(665)    收藏
为比较分析石斑鱼育苗新旧模式水体中菌群的分布差异性,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六批次(A1、A2、B1、B2、C1和C2)水样的菌群16S rDNA V4变异区序列,并使用Qiime和Mothur等软件整理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和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量,分析物种的丰度、分布和Alpha多样性以及物种丰度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获得用于分析的序列和OTU数为66727/3724 (A1)、66418/3391(A2)、87403/3980(B1)、57519/3438(B2)、62349/3530(C1)和66673/3004(C2);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OTU的数量接近实际情况。A1、A2、B1、B2、C1和C2 六个样品的丰富度指数分别为6 535.21/8 872.16、6 583.85/8 855.40、8 062.60/10 640.49、6 878.85/9 352.25、6 859.85/9 295.45和5 291.87/6 868.28,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5/4.72、0.04/4.77、0.04/4.69、0.04/4.74、0.05/4.45和0.08/4.06。传统模式育苗场暴发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同一时期,对两种模式育苗水体中的菌群在门、属水平分别进行单样品物种丰度、多样品物种分布和物种丰度差异性分析。在门水平,两种育苗模式育苗水体的优势菌群分布相似,但在属水平,传统模式育苗水体的优势菌群中易致病菌假单胞菌属含量显著高于新模式育苗水体。获得了暴发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前后,石斑鱼育苗新旧两种模式共6批次育苗水样的细菌均匀度、丰富度和菌群结构,推测石斑鱼“生态优化及病害防控人工育苗创新模式”可能有利于抑制致病菌,富集益生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吴水清 郑乐云 黄种持 仇登高 许朝辉 郑君飘 邱峰岩 吴精灵 刘银华
   2016, 38 (1): 27-35.  
摘要179)      PDF (8273KB)(491)    收藏
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2 ±1)℃、盐度33、pH7.8的海水中,杂交受精卵经过35 h 23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其中在卵裂期、囊胚期和仔鱼出膜前后,杂交子代胚胎的死亡率较高。杂交石斑鱼的孵化率为91.5%,低于对照组的93.1%;畸形率为10.5%高于对照组的5.3%。根据杂交子代卵黄囊消失与否、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体色和鳞片的出现,可将杂交石斑鱼胎后发育分为: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27日龄)、稚鱼期(28?45日龄)、幼鱼期(46日龄以后);通过与其亲本早期发育进行比较发现,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赤点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杂交F1形态特征和生长性能的研究
李雷斌 钟建兴 黄种持 郑乐云 许朝晖
   2015, 37 (2): 148-152.  
摘要126)      PDF (898KB)(904)    收藏
以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母本,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形态和生长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父本云纹石斑鱼,体型和体色接近母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杂交的初步研究
李雷斌 钟建兴 郑乐云 许朝晖
   2013, 35 (6): 455-459.  
摘要142)      PDF (3085KB)(1018)    收藏
为石斑鱼种间杂交经济型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以云纹石斑鱼为母本,赤点石斑鱼为父本进行种间远源杂交,对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及越冬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可以取得杂交受精卵,受精卵的受精率 、孵化率均在90%左右,杂交子一代比对照组仔鱼畸形率高;杂交子一代的生长趋势接近母本云纹石斑鱼,体色接近父本赤点石斑鱼,在室内可以正常越冬。云纹石斑鱼♀与赤点石斑鱼♂进行经济型杂交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贡氏红圆尾鳉人工繁殖实验研究
郑乐云
福建水产    2011, 33 (4): 37-41.  
摘要2247)      收藏
实验观察了20℃、23℃、26℃、29℃和32℃等不同水温条件下鳉鱼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水温26℃条件下,鳉鱼的日均产卵量最大,受精率最高,26℃是鳉鱼产卵的最佳水温; 实验设置了10种不同的雌雄鱼配组方式,结果发现1♂+1♀组、2♂+1♀组、4♂+1♀组的雌雄鱼配组方式雌鱼产卵量最大且受精率最高,是鳉鱼产卵的最佳配组方式;25~26℃ 条件下,实验对3批次种鱼分别进行了连续20周产卵情况观察,结果认为第15至17周,鳉鱼的产卵量最大,日均产卵量达20~30粒/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